挑花(花瑶挑花)

发稿时间:2018-09-30 10:14    浏览次数:1922    来源:文创湖南    作者:

湖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十九:挑花(花瑶挑花)

花瑶挑花美轮美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绝品。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隆回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

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以前,花瑶挑花就已兴起。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花瑶祖先“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记载:“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曰莫瑶”, “其女子蓝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履”。这种描述与今天隆回花瑶女子的服饰正好相同:交缠五彩斑斓的挑花头巾,上着蓝色圆领衣,腰系挑花彩带,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绑带。在她们的头巾、衣领、裙口、绑腿、小孩背带和筒裙等地方都是挑花。除筒裙后片以外,其他地方一般是彩绣。筒裙后片则是在藏青色的直纹面布上用白线挑出各种图案。由于筒裙后片面积较大,大小一般长100厘米左右,高50-60厘米之间,故其挑花图案题材最丰富,主题最突出,反映的文化意识也最鲜明,是隆回花瑶挑花中的精华。

明洪武元年(1368年),花瑶从洪江迁往龙潭定居隆回后,一天,瑶族姑娘在岩壁上玩耍,突然发现岩壁上丛生绿色花朵,十分漂亮,她们便模仿挑刺成挑花服饰,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花瑶挑花基本图案“杯干约”(《湖南瑶族百年》载)。从此,挑花制作水平和技法已日益成熟,能以简练生动的手法,表现出复杂的自然形象和抽象的人类思维理念,且不用描图设计和模具绣架。

解放后,花瑶翻身做了主人,对美更加珍惜热爱。没有文字,他们就用挑花表达美好的心愿。“文化大革命”时期,花瑶服饰差点被当作“四旧”破除,花瑶女子改穿汉装,挑花艺术一度受到制约。改革开放后,花瑶独特的挑花服饰和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几年,瑶山被隆回县委、县政府作为重点扶贫区和旅游开发区,花瑶传统文化得到了有力的挖掘、保护和发展,独特的挑花艺术被逐步推出山门,搬上了媒体、荧屏,并登上了国家、国际艺术殿堂。

花瑶没有文字,挑花便成为记载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1994年花瑶挑花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得铜奖,2003年又获"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金奖,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因此被湖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花瑶挑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有上千种之多。主体图案的题材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以蛇、龙、鸟、鹰、虎、狮最为常见。二是植物类,以花草树木为主;三是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类,主要表现瑶族先祖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故事;四是日常生活类,如反映花瑶传统习俗的“对歌定情”、“ 打蹈成婚”等。

花瑶挑花在工艺上独具一格。与机绣、湘绣截然不同。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全凭挑花女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以自己心中的构图和对美的理解,循土布的经纬线进行徒手操作。花瑶姑娘从七、八岁起就在长辈的口传身授下学习挑花,需几年功夫才能掌握基本的挑花技艺。每位姑娘将绣品针线随身携带,利用劳动的间歇时间进行挑花,吊脚楼前,溪边石上,古树林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挑花姑娘们。有人曾统计过,一件筒裙挑花约有30多万针,累计需180余个工日才能完成。

花瑶挑花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许多以动物和花瑶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挑花中,充分反映了花瑶民族的宗教信仰、独特的节庆和婚嫁习俗。在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花瑶挑花中,蛇图案最为丰富,有盘蛇、交体蛇、昂头翘尾蛇、无尾双头蛇、蛇缠图腾蛇等,多达上百种。且蛇的形态各异,充满奇思妙想。如训子蛇、比势蛇、吐信蛇、群蛇聚首、双蛇戏珠等,花瑶挑花对这些蛇都赋于了灵性。这是因为花瑶长期生活在山深林密,湿热多蛇的环境中,对蛇的习性十分熟悉,而蛇又具有游水、上树、钻地、长寿、耐饿等能力,是早期人类力所不及的,因而视之为灵物,成为花瑶部落的图腾,有类于汉族对龙的崇拜。

挑花被称为一部穿在花瑶人身上的史书。2006年,花瑶挑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隆回县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image.png

上一条 竹刻(宝庆竹刻) 1970-01-01
下一条 湘 绣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