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

发稿时间:2018-09-30 15:23    浏览次数:1957    来源:文创湖南    作者:

湖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流传于桑植境内所有民歌种类的总称。

桑植民歌内容极为丰富,有山歌、情歌、小调、花灯调、劳动号子、薅草锣鼓调子、革命民歌、仪式歌、挽歌、嫁歌、摇篮曲、三棒鼓、渔鼓、傩腔等。民歌多用衬词、衬腔扩充声腔,占民歌数的90%。节奏常出现垛垛儿句,使音乐的强弱节奏变得张驰有度,在中国民歌中极为少见。三句体歌词结构,可谓独树一帜。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有一句、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体。其润腔方法独特,在同音重复和级进时,用很弱的颤音,使之产生飘浮感。其代表性曲目《板栗开花一条线》、《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

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古老歌谣的延续和发展,它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用歌声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后又吸收了楚巫时代祭祀活动中演唱的一些音乐元素,并一代代口耳相传,加之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民智未开,从而完整无缺地延续至今。桑植民歌据记载有两千多年历史。

桑植民歌经历了两次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桑植是一个以土家、白、苗等17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山区县。各民族纷纷迁徙来桑,丰富发展了桑植民歌。品种繁多,内容极为丰富。有高亢明快的山歌,温柔动听的情歌,风趣活泼的小调,热情欢快的花灯调,激越感人的劳动号子,振奋昂扬的薅草锣鼓调子,鼓舞革命斗志的革命民歌,说唱参半的仪式歌,以歌代哭的挽歌,以哭代歌的嫁歌,以及清幽自然的摇篮曲,人们喜闻乐见的三棒鼓、渔鼓等说唱艺术。她们是桑植各民族先民表达喜怒哀乐,流露情感心声的艺术结晶。现已搜集整理的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2300多首,其中山歌1400多首,小调300余首,号子100多首,礼仪歌60多首,风俗歌300余首,花灯调126首,薅草锣鼓40余首,革命民歌80多首。

2006年,桑植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县人民政府为保护主体。

image.png


image.png

上一条 靖州苗族歌鼟 1970-01-01
下一条 苗族团圆鼓舞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