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山杯】临湘花鼓戏

发稿时间:2018-09-27 08:21    浏览次数:2033    来源:文创湖南    作者:

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十八:临湘花鼓戏

临湘花鼓戏,俗称嗡琴戏。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起源于湖南临湘境内的桃林河流域,脱胎于临湘的山歌、民歌、夜歌、孝歌、小调等地方音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以琴腔为主,以锣腔、吹腔、套曲、地方小调为辅的五类声腔,有曲调三百九十余首,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近百个,主要代表作有:传统戏:《王妹子回门》、《孟氏割股》、《董永卖身》《韩湘子化斋》、《孟姜女》《雪梅教子》《张广大拜寿》,现代戏《村官你本是打工仔》《大兴与兰兰》《堂客拨的扶贫款》等。临湘花鼓戏的舞台语言完全是临湘方言。因主要演奏器具为本地艺人特制的嗡琴,老百姓俗称临湘嗡琴戏。

临湘花鼓戏的起源地是湖南临湘市,这是一个地处湘鄂赣毗连地区有“湘北门户”之称的小县级市,境内的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就是临湘花鼓戏的起源地。

临湘花鼓戏从清道光年间的“两小”(小旦、小丑)初具雏形,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的“三小”(小旦、小生、小丑),逐步形成了多角色的演出戏班,如当时有名的“三秋班”“三堂班”“乌畈门班”“金少爷班”等,“三秋班”班主还与戏剧大师梅兰芳学过戏,到清光绪、民国年间,临湘花鼓戏就到了鼎盛时期了。解放后,成立了表演临湘花鼓戏的临湘县剧团,1998年,正式成立“临湘市嗡琴戏剧团,与临湘市花鼓戏剧团一套班子二块牌子,挂靠临湘市花鼓戏剧团,是目前唯一表演该剧种的专业剧团。

主要价值和影响:一是对研究临湘花鼓戏与瑶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和艺术血脉关系有重要作用。二00一年,龙窖山千家峒被中国(广西)瑶学学会专家认定为瑶族同胞居住的故乡,脱胎于临湘民歌山歌等曲牌的临湘花鼓戏中的声腔,有专家发表文章称有较明显的瑶族音乐遗风,对于研究当年的瑶文化对临湘花鼓戏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二是临湘花鼓戏是个承载了不少瑶族文化信息“活化石”,有专家在研究北宋瑶族先祖在此居住过很久的瑶族千家峒遗址的同时,也在研究临湘花鼓戏中蕴涵的瑶文化信息,国家级申非的成功,有助于推动正在开发中的龙窖山千家峒瑶族文化遗址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

三是研究临湘花鼓戏中蕴涵的楚湘文化和湖湘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有意义。临湘地处湖南湖北交界处,从古至今,一直是楚湘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交汇之处,发掘研究临湘花鼓戏,对研究和传承楚湘文化和湖湘文化意义非浅。

四是临湘花鼓戏里的琴腔是具有现代复调音乐的雏形,对于研究该地区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历史面貌和发展流变有着参考。

image.png

上一条 宜章夜故事 1970-01-01
下一条 长沙花鼓戏 1970-01-01